文/ 李鳳山師父
修行法門八萬四千種,但不外乎是「修」在當 下,「行」在落實。
有一回,釋迦牟尼佛遇到一位老先生,釋尊觀他相貌,面色木訥,苦惱且憂愁,看起來時日不多了,於是勸他說:「不管是為什麼苦惱,兒女也好,財產也好,都是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如果現在能夠放下,就可不生不滅了。」老先生聽了搖搖頭:「您講的我都懂,可是我現在事情還很多, 放不了!以後再說,以後再說吧!」說完,老先生 就走了。
過了幾天,有人來跟釋尊報告,說那位老先生在忙的時候,屋頂掉下一塊瓦片,把老先生砸死了!釋尊聽了非常難過。之後,釋尊在路上遇到一群信眾,眾人向釋尊問訊後,請求釋尊為他們開示。釋尊便把這個現象講給信眾聽,最後,他們聽到老先生還是被瓦給砸死了,當下都深深起了警醒的心,禮敬釋尊後,恭敬地離去。自此之後, 他們都用很恭敬的心,去修這個「當下放下」的課題,以致於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。
老先生其實是很多人的寫照。我們大多數人,當下聽到正知正見,明知對自己好,就是聽不進去,反而是旁觀者聽進去、做到了。從這個故事,我們要去想,自己是要做一個無動於衷的旁觀者、還是一個當下的修行者呢?人性的普遍現象就是,當下會因為種種原因,幾乎都無法突破,以致於時空已過,或事後懊悔;但有時候,我們只是從旁聽到別人的故事,反而容易清醒。
釋迦牟尼佛常常強調一件事:「人不要活在弔悔裡。」什麼叫弔悔?就是掉過頭來後悔,如此一來,人就會掉進陷阱裡,今天弔悔昨天,明天弔悔今天,周而復始,愈陷愈深,以致於這一秒鐘弔悔上一秒鐘,這一剎那弔悔上一剎那,到最後,人就變成神經病了。所謂「天無絕人之路,就怕自己不悟」,很多事情我們應該都能改變,人生的一點一滴,上天早有安排,人只要稍微細緻一點,好歹都會讓人知道;唯有缺乏反思的人無法覺察,累積到最後,事情臨到自己身上,實在沒有辦法時才來搶救、弔悔,實在划不來。而能夠幫助我們快速轉圜的方法,就是「面對」。面對的不是自己有多完美,而是面對那個挫折感。我們愈 是改變那個挫折感,內在的韌性會愈堅強,其結果將更完美。
人皆有宿命,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、或是前往未來,去改變宿命;但是當下的修為到位,甚至剎那間,就可以把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通通都彌補過來。佛陀弟子目犍連,神通第一,但是當他的母親犯下大錯而入地獄時,即便他威力廣大,變化無窮,仍然救不了他的母親,佛陀告訴目犍連:「神通不敵業力。」人的業力一旦具足,施展再大的 神通也救不了,我們能做的,就是當下好好去修, 不要想以神通、使巧、或自以為是的方法去救人。
人生所有的遭遇,都是我們修行的機會,修到最後,無所謂苦樂、無所謂彼岸,無所謂過去未 來,一切都在當下,全在當下具足。